序言 / Editorial

伴隨科技的演進,無論是內容的生成、資訊的組織與檢索、訊息的傳遞與知識的傳承,都呈現多元的形式與管道,本期所收錄的四篇學術文章與一篇實務工作報告,恰好反映了圖資與檔案學領域在這些面向的發展,從以下幾個關鍵詞:資源探索、課程設計、新聞主題分析、假消息、AI指引政策,便可略窺本期文章的重點主題。

本期所收錄之第一篇學術論文為陳世娟所著之〈Search Behavior and Opinion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 Users of a Library Discovery System〉(大學生使用圖書館資源探索系統之研究),該研究透過觀察法及半結構深度訪談方式,分析大學生使用圖書館資源探索的型態,並據以提出包含優化介面設計與提供使用指導的建議,以進一步優化使用者體驗。

第二篇學術論文為黃元鶴、邱子恒、陳信良所著之〈學術傳播相關課程設計之研究〉,該研究分析美加認證圖書資訊碩士學程的課程大綱,並透過焦點訪談蒐集臺灣教師意見。研究提出學術傳播課程綱要,包括七大構面,如學術出版、開放科學、智慧財產權與館員角色等。此綱要或可作為國內課程設計參考,培育未來館員,提升學術傳播服務品質。

第三篇學術論文為王琪寬所著之〈運用語意分析工具探討臺灣總統大選期間檔案主題新聞的媒介框架與影響〉,該研究運用文本探勘技術,分析2000至2020年間臺灣總統大選期間的檔案新聞,探討媒體如何影響歷史詮釋與國族認同。研究檢視《聯合報》、《自由時報》和《中國時報》共534篇報導,分析關鍵詞與主題聚類。結果顯示,檔案新聞多聚焦「檔案」、「歷史」、「政府」、「總統」,並涉及蔣中正、蔣經國、李登輝等人物,特別關注1999至2000年政黨輪替與「一個中國」議題。研究揭示媒體如何透過檔案塑造選舉敘事,提供新聞框架分析的參考。

第四篇學術論文為郭安恒、林麗娟所著之〈國小教師資訊取得管道與假消息經驗之研究〉,該研究探討臺灣國小教師的資訊取得管道及對假消息的反應,透過199份問卷調查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教師普遍依賴線上資源獲取一般性資訊,對教學相關資訊則較為謹慎求證。約七成教師曾使用資訊查核工具,並認同假消息隨時間流傳易被誤信,且對假消息的負面情緒影響較高。研究最後提出假消息防制建議,供相關單位參考。

工作報告的部分,是由柯俊如所著之〈臺灣頂尖大學的AI指引政策分析與政大圖書館的教學探索〉,探討生成式AI在高等教育中的倫理挑戰,特別是其對學術誠信的影響。分析臺灣16所頂尖大學的AI指引政策後發現,多數政策聚焦於教師端,缺乏對學生的具體指導,且僅2所大學提及圖書館的角色。報告最後分享政大圖書館強化AI素養教育,推廣符合學術倫理的AI工具使用之經驗,並探討學術圖書館在引導學生負責任使用AI的新角色。

整體而言,本期主題涵蓋面向雖廣,但有著共通的精神:資訊的探索與知識的傳承,這也是學刊的重要使命,在此誠心感謝本期作者的分享與貢獻,也期盼有更多的先進與同道共同來耕耘這個領域。

DOI: 10.6575/JILA.202412_(105).0000

105-00_03序言